Investor relations
当科技革命与金融创新深度交织,“科技数字金融”与“人工智能(AI)”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金融服务形态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、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,已为金融高质量发展划定方向——既要释放创新活力,更要筑牢风险防线。然而,新技术迭代的快节奏,也给不法分子留下了“钻空子”的空间,“防范金融欺诈”成为每一位投资者守护自身权益的必修课。
一、数字金融的便利背后,藏着哪些“风险陷阱”?
数字金融的崛起,让金融服务真正走进了“指尖时代”:移动支付实现“秒级到账”,智能投顾能定制“个性化资产配置”,区块链技术为供应链金融打通“溯源堵点”,数字人民币更是加速融入日常消费……科技无疑为金融行业注入了全新动能。
但这份“便利”也被部分主体盯上,一些非持牌机构或个人借着“科技金融”“数字创新”的热度,干起了非法证券活动的勾当:
不少“金融网红”在社交平台打着“智能投顾”“AI选股”的旗号,向投资者推荐所谓“内部优质标的”,可连最基本的证券投资咨询资质都未取得;
还有机构谎称运用区块链、大数据技术推出“高收益理财产品”,宣传时画饼“稳赚不赔”,实则是包装后的非法集资骗局。
面对这类“带科技光环”的金融服务,投资者第一步要做的就是“查资质”——确认展业主体是否持有金融监管部门核发的正规牌照,切忌被“创新噱头”冲昏头脑。
二、AI赋能金融的同时,欺诈手段也换了“新马甲”
AI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早已不是“新鲜事”:大模型能辅助金融机构精准评估风险,智能算法可优化投资策略,AI客服更是实现“7×24小时在线响应”……但这一技术也被不法分子改造成了“欺诈工具”,让骗局更具迷惑性。
如今,诈骗团伙利用AI能轻松做到这些:
生成高度逼真的仿冒金融机构官网、APP,从界面设计到功能按钮,乍一看与正版几乎无差;
用“深度合成”技术伪造“金融专家”的视频、语音,模仿权威口吻传递错误信息,诱导投资者转账汇款或泄露银行卡、身份证信息;
甚至通过AI批量生成“高收益话术库”,根据投资者偏好精准“投喂”,放大非理性投资冲动。
想要冲破AI制造的“信息迷雾”,投资者可以记住这三个“甄别技巧”:
核实信息源:从社交平台、短视频渠道看到的“投资建议”,务必到金融机构官网或监管部门公示平台逐一交叉验证;
警惕“过度完美”:AI生成的内容常藏着细节漏洞——比如仿冒官网的字体不统一、排版错位,虚假“专家视频”的口型与语音不同步,仔细观察就能发现端倪;
牢记“资质先行”:只要涉及资金投入的AI金融服务,先确认提供方是否合规,无资质的“野路子”坚决不碰。
三、守住“钱袋子”的关键,就在这“三看三查”
在科技与金融交织的复杂环境中,投资者无需因噎废食,只需掌握“三看三查”原则,就能为自身权益筑起“防护墙”:
看资质,查牌照
凡是从事证券、基金、期货等金融业务的机构,都必须持有监管部门核发的正规牌照。投资者可直接登录中国证监会、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,或通过“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”查询机构资质,坚决不与“无牌机构”发生资金往来。
看承诺,查合理性
遇到“保本高收益”“短期翻倍”“零风险赚快钱”这类宣传,务必绷紧警惕弦。金融市场的核心逻辑是“风险与收益匹配”,远超市场平均水平的“高收益”,要么是陷阱,要么藏着看不见的风险——多问自己几个“为什么能稳赚”,就能避免踩坑。
看渠道,查真实性
办理金融业务时,只通过正规金融机构的官方网站、官方APP操作,切勿随意点击不明链接、扫描陌生二维码,更不要从非官方渠道下载“山寨平台”。若遇到自称“客服”的人要求转账、提供银行卡密码,一定要通过金融机构官方客服电话核实身份,再做下一步操作。
结语
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,AI也确实为金融服务打开了更多可能。但投资者要记住:无论技术如何升级,“保护自身权益、防范金融欺诈”的核心原则从未改变。
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,不妨多一分理性判断,少一分盲目跟风——主动学习金融知识、关注监管动态,遇到可疑金融活动时,第一时间向当地金融监管部门或公安机关反映。唯有自身警惕、主动维权,才能在金融市场中行稳致远,真正守住自己的“钱袋子”。